上海自贸试验区备受社会广泛的关注,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彰显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决心,稳步推进改革开放。
备受关注的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下称《总体方案》)正式出炉,再度向世界宣示中国坚定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开放的决心。
从去年11月中央提出增设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到今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明确要求,再到《总体方案》最终印发……有条不紊的节奏下,都有一个统一的旋律:全面深化对外开放。
正如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所说:“增设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新片区,是党中央总揽全局、科学决策,作出的进一步扩大开放重大战略部署。”
增设新片区不是简单的原有自贸试验区扩区,也不是简单的现有政策平移,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制度创新变革。
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实施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种种高标准下,新片区的开放政策无疑会有高起点高要求。
《总体方案》提出,支持新片区以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等为重点,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统筹国际业务、跨境金融服务、前沿科技研发、跨境服务贸易等功能集聚,强化开放型经济集聚功能……一系列具体部署无不体现着“制度创新变革”的特征。
“改革的脚步不会停滞,开放的大门只会越来越大。”今年以来,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复杂局面,中国始终坚定地按照自己的节奏,稳步推进改革开放。
刚刚过去的7个月里,一大批扩大开放的措施陆续实施,比如,出台《外商投资法》;发布2019年版全国和自贸试验区两张负面清单,不断缩减外商投资企业的审批范围;宣布进一步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的11条措施,提前一年取消证券、期货、寿险外资股比限制等。
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开放步伐,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的最大底气,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胜关键。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中国唯有做好自己的事情,以改革开放这个中国发展最宝贵的“确定性”来积极应对,方能行稳,且肯定能致远。
延伸阅读:上海自贸区有什么战略意义?
国家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是国家战略,是先行先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意义深远。这项重大改革是以制度创新为着力点,重在提升软实力,各项工作影响大、难度高。
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
主要任务是要探索中国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推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行政体制改革,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实现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服务全国的发展。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有利于培育中国面向全球的竞争新优势,构建与各国合作发展的新平台,拓展经济增长的新空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上海
对于上海而言,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推行,获得机会的不仅是贸易领域,对于航运、金融等方面均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将使上海突破已有的条框,放宽税收、外汇使用等优惠政策,有利于跨国公司内部的全球调拨、会有更多的金融机构在上海注册开业。
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推进将使得海上保险等航运服务业务在上海得以培育和集中,解决航运中心建设中金融支持的问题,这将使得上海获得更多的制度红利。
免税和自由港将有利于吸引高端制造业,而贸易区将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加工、制造、贸易和仓储物流企业聚集,叠加中国的产业升级。因此,自由贸易区对于物流的集聚效应将更加显著。